8月25日到28日,出版学科建设暨融合出版内容创意制作师资培训在山西师范大学北区会议室如期举行。本次会议由中国编辑学会指导,中国编辑学会编辑出版教育专委会,山西师范大学、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联合主办,山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承办。会议围绕“新时代出版学科建设”“融合出版”“四全媒体”等主题展开讨论。来自北京印刷学院、山西传媒学院、太原师范学院、晋中学院、北京青年政治学院等高校的编辑出版、数字出版、新闻传播等专业的专家、学者以及《出版发行研究》《学习方法报》、人民教育出版社等媒体单位代表,共计40余人参加了会议。
山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主持工作)栗永清
文学院副院长(主持工作)栗永清主持会议开幕式。山西师范大学副校长范哲锋代表学校致欢迎辞,中国编辑学会副会长苏雨恒代表指导单位介绍了论坛筹备的情况和流程,北京印刷学院副院长陈丹和山西传媒学院副院长郭卫东作为嘉宾致辞。文学院党委书记钱成、山西传媒学院新闻传播学院院长温建梅等出席开幕式。
范哲锋副校长对与会嘉宾及专家学者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他指出,本次会议是高校探索产学合作的协同育人模式,新技术赋能专业教学与科研的的一个契机,学校将借此机会,聚焦学术前沿,紧跟时代步伐,不断提升编辑出版专业的办学模式、不断探索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机制。
山西师范大学副校长范哲锋
中国编辑学会苏雨恒副会长深情回顾了在山西师范大学中文系读书时的青春岁月,并祝母校的发展越来越好。苏副会长还简要介绍了中国编辑学会的成立和发展历程,介绍了本次大会的合作组织情况,包括会议概况、会议流程、邀请学者概况等,并预祝此次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中国编辑学会副会长苏雨恒
北京印刷学院陈丹副院长强调,编辑出版作为一门应用性极强的学科,要培养适应行业发展需求的实用性人才,应在办学理念、办学思路、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上做出实质的改变,扎实做好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
北京印刷学院副院长陈丹
在开幕式上,举办了山西师范大学文学院编辑出版专业、山西传媒学院新闻传播学院数字出版专业正式加入中国编辑学会的入会仪式。在山西师范大学编辑出版专业系主任薛月兵、山西传媒学院数字出版专业系主任师莹,分别对各自专业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规划作了全面的介绍后,苏雨恒副会长代表中国编辑学会郝振省会长宣布了关于两个专业正式加入中国编辑学会的决定。
同时,在开幕式上宣读了2023年山西省大学生新媒体创意大赛暨第十一届全国大学生新媒体创意大赛山西省分赛区设在山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并正式启动的决定。
本次研讨会共设9场主题讲座和两次研讨交流专场。主题讲座分别是:山西传媒学院副院长、郭卫东教授《新闻传播学类专业建设的思考》;北京印刷学院副院长、陈丹教授《数字出版多维创新》;山西传媒学院新闻传播学院院长、温建梅教授《媒介融合时代影像创作与传播》;太原师范学院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张原教授《基于中国经验的现代出版与传播:理论与实践》;山西师范大学传媒学院副院长、周婧教授《5G技术对出版物传播及价值建构的深层影响》;山西师范大学传媒学院副院长、郝建国副教授《马克思主义出版观视阙下党报话语体系的发展和创新——基于<人民日报>的分析》;新京报创刊成员、高级网络营销师张浩淼、北大方正电子产品部总监周循、方正电子院校业务总监陈富豪也作了《出版物新媒体运营经验分享》《出版新媒体用字分享(字由字在系列)》;《交互式出版物策划与制作》等讲座。
山西传媒学院副校长、郭卫东教授 新闻传播学类专业建设的思考
北京印刷学院副院长、陈丹教授 数字出版的多维创新
高级网络营销师、新京报创刊成员张浩淼 出版物新媒体运营经验分享
北京北大方正电子产品部总监周循 出版新媒体用字分享(“字由字在”系列)
山西传媒学院新闻传播学院院长、温建梅教授 媒介融合时代影像创作与传播
太原师范学院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张原教授 基于中国经验的现代出版与传播
山西师范大学传媒学院副院长、郝建国副教授 马克思主义出版观视域下党报话语体系的发展和创新——基于《人民日报》的分析
山西师范大学传媒学院副院长、周靖教授 5G技术对出版物传播及价值观建构的深层影响
本次会议中的两场研讨交流会也分别于26日下午与27日上午在文学院二楼会议室举行。出版学科建设研讨交流由山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栗永清主持,编辑出版学术研究研讨交流由山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党委书记钱成主持。《出版发行研究》杂志社郭佳宁女士介绍了刊物的发展历程,最新的研究动态、研究方法。与会人员分别就编辑出版的学科建设、学术研究进行深入的沟通和交流。
本次出版学科建设暨融合出版内容创意制作师资培训涉及编辑出版、数字出版、新闻传播多个领域,与会的专家、学者就出版学科建设、融合出版、课程体系、教学体系、未来发展等问题展开了多维度、深层次的对话,就产业动态、媒体出版与人才培养的关系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的探讨,对推动出版学科的发展,探究协同育人的机制具有重要的意义,也对编辑出版专业的教育教学、实践型、复合型人才培养及专业未来的发展产生提升和引领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