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9日到30日,山西师范大学文学院2023级民俗学硕士研究生与戏剧与影视学院2023级部分硕士研究生、戏曲博物馆团队成员,在邓弟蛟、高扬励、公蒗蒗、张文静四位老师的带领下,前往忻州南禅寺、佛光寺,朔州应县木塔,大同“三大寺”、云冈石窟等地开展为期两天的“中华古建筑实地研学”活动,此次研学对古建筑的学习可培养同学们的审美能力,拓宽艺术学、美学视角。
此次活动涉及到了石窟建筑、园林建筑、庙宇建筑,还旁及牌坊、琉璃、雕塑、戏台、砖塔、经幢、匾额等。古建筑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性符号,内含刚柔相济、虚实相生、情理相依、礼乐相和的理念,展示着智慧的建筑形式、朴素深广的建筑哲理、种类多样的装饰艺术。从唐辽金建筑的厚重博大,到元明清逐渐拘束繁复,直观的展现让同学们叹为观止。
邓弟蛟、公蒗蒗从梁思成、林徽因发现敦煌莫高窟61号洞中“五台山图”中的“大佛光之寺”讲起,将两座唐代木构作为焦点,讲述着大屋顶的出檐深远、占柱二分之一的硕大铺作、侧脚收分与柱生起、偷心造与计心造。阑额、替木、华头子、霸王拳,这些生僻的名词在老师的讲解中鲜活立体起来了。同学们时而近观、时而远望,有的拿出笔记本进行记录和描摹,有的则捧着课程讲义进行对照,更多的是举起相机留下珍贵的影像,怀念着“梁上君子,林下美人”的风采,感喟千年的等待和命运的邂逅。
邓弟蛟以应县木塔为例,诉说着木构建筑修缮的不易,强调亲临现场的重要性。在华严寺薄伽教藏殿,大家一起体味合掌露齿胁侍菩萨的神韵。在云冈石窟内,师生共同感受中华民族蓬勃向上的艺术创造力。
同时,戏曲博物馆团队开展现场讲解活动,部分讲解员进行了相关讲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
这场研学活动在国保中行走、穿梭与徜徉,是在真实、珍贵的古建筑中传授“中国古典建筑学”知识,是在鲜活、生动的“古建博物馆”中开展的具有文化力量的思政课。传递这样一种信念:正是因为像古建、戏曲、中医、汉字这样的文化符号,生生不息的中华民族才能保持着丰厚的历史底蕴。
研学活动以中华古建筑对大学生进行导入式、启发式教育,有助于提升政治素养、修正道德认知、扩展知识储备、培养艺术鉴赏能力,更好地讲好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中国故事,让大学生在故事中感悟中国的伟大,感知中华民族的伟大传统和凝聚力,引导大学生继承优良精神传统,赓续精神血脉。
撰稿人:山西师范大学戏曲博物馆
一审:王永青
二审:樊琳琳
三审:钱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