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
人才培养方案

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2017年版)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掌握汉语言文学基本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具备创新能力、能从事中学和其他中等学校汉语言文学教学与研究工作的高素质专门人才。

二、培养规格

本专业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具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积极的人生态度和高远的社会理想,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深厚的人文素养。

2.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牢固掌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能解决工作中的问题,并具备驾驭知识进行探究和创新的能力;熟练地掌握阅读、写作、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社会调查等技能。

3.具有开阔的视野,有较为宽广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知识,并能适应其它专业的要求。

4、具有初步的地方文化知识和主动参与地方文化建设的意识。

5、具有较坚实的教育和教学理论基础、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能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从事相关工作的技能。

6、能运用一门外语,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具有用外语会话、写作的初步能力。

三、学制与修业年限

标准学制4年,修业年限4~6年。

四、最低毕业学分和授予的学位

最低毕业学分:143

授予学位:符合学士学位授予条例规定者,授予文学学士学位。

五、课程结构及学时学分分配表

课程类别

学时数

占总学时%

学分数

占总学分%

通识

教育

课程

通修课程

762

34.76

45

31.47

通选课程

138

6.29

8

5.59

专业

教育

课程

专修课程

816

37.23

48

33.57

专选课程

238

10.86

14

9.79

毕业论文

4

2.80

教师教育课程

238

10.86

24

16.78

合    计

2192

100

143

100

说明:本专业大学外语分AB两级,此表按A级(188学时12学分)学时学分统计,B级为256学时16学分。

六、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计划表

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计划表

(一)通识教育课程(762-830学时,53-57学分)

周学时及学分安排(周学时数/学分数)

总课时分配

是否辅修或
双学位课程

第一学年

第二学年

第三学年

第四学年









学期

学期

学期

学期

学期

学期

学期

学期

辅修

双学位






1900001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考查

3/2

30

2

10

30

1900002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考查

3/2.5

42

2.5

14

42

1900003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考试

3/2.5

42

2.5

14

42

1900004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考查

6/5

84

5

14

84

1900005

形势与政策

考查

每学期12学时,共5学期

60

2

6×5

60

1900006

思政课实践教学

考查

1-6学期完成                                                                                                                                                                      

54

2

54

8000007

健康与体育

考查

2/1.5

2/1.5

2/1.5

2/1.5

128

6

13×1
17×3

128

1400008

大学外语

考试

1-4学期,共4学期,学时及学分根据分级教学方案确定

188-256

12-16

13×1
17×3

188-256

5100009

计算机基础与应用

考试

4/4

68

4

17

34

34

9300010

国防教育

考查

2周

1

2

9300011

安全教育

考查

每学期4学时,共8学期

32

2

2×8

32

9300012

创业教育

考查

2/2

34

2

34

9300013

就业指导与职业生涯规划

考查

1-8学期完成  

2

通选课

1300015

三晋文化类课程

考查

1—5学期,共3门

102

6

17×3

102

9300016

自然科学类课程

考查

9300018

公共艺术

考查

1—5学期,共1门

36

2

12

36

(二)专业教育课程(1054学时,66学分)

周学时及学分安排(周学时数/学分数)

总课时分配

是否辅修或
双学位课程

第一学年

第二学年

第三学年

第四学年









学期

学期

学期

学期

学期

学期

学期

学期

辅修

双学位

专业必修课

专业基础课

1101001

写作

考试

3/2

34

2

11

34

1188001

现代汉语

考试

3/2

2/2

68

4

11×1
17×1

51

17

1101003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

考试

3/2

3/3

2/2

119

7

11×1
17×2

119

1101004

民间文学

考试

2/2

34

2

17

34

1101005

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

考试

2/2

2/2

68

4

17×2

68

1101006

古代汉语

考试

3/3

3/3

102

6

17×2

102





1101007

文学概论

考试

3/2

2/2

68

4

11×1
17×1

68

1188005

外国文学

考试

2/2

2/2

68

4

17×2

68

1101009

中国古代文学史

考试

3/3

2/2

2/2

119

7

17×3

119

1101010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

考试

2/2

2/2

68

4

17×2

68

1188006

语言学概论

考试

2/2

34

2

17

34

1101011

美学

考试

2/2

34

2

17

34

周学时及学分安排(周学时数/学分数)

总课时分配

是否辅修或
双学位课程

第一学年

第二学年

第三学年

第四学年









学期

学期

学期

学期

学期

学期

学期

学期

辅修

双学位





1188013

《诗经》研究

考查

2/2

34

2

17

34

1188014

《楚辞》研究

考查

2/2

34

2

17

34

1188015

先秦两汉散文专题研究

考查

2/2

34

2

17

34

1188016

汉语语音研究

考查

2/2

34

2

17

34

1188017

汉语词汇研究

考查

2/2

34

2

17

34

1188018

汉语方言学

考查

2/2

34

2

17

34

1188019

语言与文化专题

考查

2/2

34

2

17

34

1188020

乐府研究

考查

2/2

34

2

17

34

1188021

唐诗研究

考查

2/2

34

2

17

34

1188022

唐宋词研究

考查

2/2

34

2

17

34

1188023

李白研究

考查

2/2

34

2

17

34

1188024

杜甫研究

考查

2/2

34

2

17

34

1188025

鲁迅研究

考查

2/2

34

2

17

34

1188026

茅盾研究

考查

2/2

34

2

17

34

1188027

影视文学

考查

2/2

34

2

17

34

1188028

民俗学

考查

2/2

34

2

17

34

1188029

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

考查

2/2

34

2

17

34

1188030

山西文艺研究

考查

2/2

34

2

17

34


周学时及学分安排(周学时数/学分数)

总课时分配

是否辅修或
双学位课程

第一学年

第二学年

第三学年

第四学年









学期

学期

学期

学期

学期

学期

学期

学期

辅修

双学位





1188031

山西民俗文化

考查

2/2

34

2

17

34

1188032

山西民间文学

考查

2/2

34

2

17

34

1188033

山西民间工艺与民俗

考查

2/2

34

2

17

34

1188034

鲁迅小说研究

考查

2/2

34

2

17

34

1188035

中国文献学

考查

2/2

34

2

17

34

1188036

汉语语法研究

考查

2/2

34

2

17

34

1188037

汉字文化与字理教学

考查

2/2

34

2

17

34

1188038

古代文论精读

考查

2/2

34

2

17

34

1188039

《文心雕龙》研究

考查

2/2

34

2

17

34

1188040

新诗专题研究

考查

2/2

34

2

17

34

1188041

中国现代乡愁小说研究

考查

2/2

34

2

17

34

1188042

西方小说专题研究

考查

2/2

34

2

17

34

1188043

外国诗歌专题研究

考查

2/2

34

2

17

34

1188046

新闻写作学

考查

2/2

34

2

17

34

1188049

汉语修辞学

考查

2/2

34

2

17

34

1188050

书法

考查

2/2

34

2

17

17

17

1188051

域外汉文学经典作品导读

考查

2/2

34

2

17

34

1188052

《说文解字》研究

考查

2/2

34

2

17

34

周学时及学分安排(周学时数/学分数)

总课时分配

是否辅修或
双学位课程

第一学年

第二学年

第三学年

第四学年









学期

学期

学期

学期

学期

学期

学期

学期

辅修

双学位

 

 





1188053

方言音韵

考查

2/2

34

2

17

34

1188054

训诂学

考查

2/2

34

2

17

34

1188055

社会语言学

考查

2/2

34

2

17

17

17

1188056

语用学

考查

2/2

34

2

17

34

1188058

逻辑学

考查

2/2

34

2

17

34

1188059

文字学

考查

2/2

34

2

17

34

1188060

音韵学

考查

2/2

34

2

17

34

1188061

中国古代小说专题研究

考查

2/2

34

2

17

34

1188062

中国古代戏曲专题研究

考查

2/2

34

2

17

34

1188064

《金瓶梅》研究

考查

2/2

34

2

17

34

1188065

中国古代辞赋专题研究

考查

2/2

34

2

17

34

1188066

《红楼梦》研究

考查

2/2

34

2

17

34

1188067

《水浒传》研究

考查

2/2

34

2

17

34

1188068

文学批评

考查

2/2

34

2

17

34

1188069

现当代作家研究

考查

2/2

34

2

17

34

1188070

20世纪西方文学

考查

2/2

34

2

17

34

1188071

东方文学

考查

2/2

34

2

17

34

1188072

二十世纪文本观

考查

2/2

34

2

17

34

1188073

山西古代作家研究

考查

2/2

34

2

17

34

1188074

《左传》导读

考查

2/2

34

2

17

34

周学时及学分安排(周学时数/学分数)

总课时分配

是否辅修或
双学位课程

第一学年

第二学年

第三学年

第四学年









学期

学期

学期

学期

学期

学期

学期

学期

辅修

双学位





1188075

西方语言学经典导读

考查

2/2

34

2

17

34

1188076

语言调查及方法

考查

2/2

34

2

17

17

17

1188077

《三国演义》研究

考查

2/2

34

2

17

34

1188079

比较文学概论

考查

2/2

34

2

17

34

1188080

戏曲美学专题

考查

2/2

34

2

17

34

1188081

诺贝尔文学奖小说导读与鉴赏

考查

2/2

34

2

17

34

1188082

语言类型学

考查

2/2

34

2

17

34

1188083

《西游记》研究

考查

2/2

34

2

17

34

1188084

中国现当代长篇小说研究

考查

2/2

34

2

17

34

1188085

西方文化概论

考查

2/2

34

2

17

34

1188086

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

考查

2/2

34

2

17

34

1188087

山西方言与文化

考查

2/2

34

2

17

34

1188088

汉语口语表达

考查

2/2

34

2

17

17

17

毕业论文(设计)

1188089

毕业论文

考查

4

8

(三)教师教育课程(238学时,24学分)













周学时及学分安排(周学时数/学分数)










总课时分配

是否辅修或
双学位课程

第一学年

第二学年

第三学年

第四学年









学期

学期

学期

学期

学期

学期

学期

学期

辅修

双学位




1500019

教育学

考试

3/3

51

3

17

51

1500020

教育心理学

考试

3/3

51

3

17

51

1100021

中学语文教学论

考试

3/3

51

3

17

51




能                    

1500022

现代教育技术应用

考查

2/2

34

2

17

20

14

1100023

中学语文教学技能模拟训练

考查

3/3

51

3

17

51

9300024

三笔字

考查

1-8学期完成  

1

9300025

普通话

考查

1-8学期完成  

1

教育
实习

9300026

教育实习

考查

6或7学期共1学期

8

17




七、专业主干课程说明

课程编号1101007    课程名称:文学概论    课时:68

先行课程:无

教学内容:文学概论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它主要研究文学的基本性质、发生发展的基本规律,以及进行文学批评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相比于其他课程,它突出了理论性,既以具体的文学现象作为研究对象,同时又要以各种哲学观念为基础,运用哲学的和其他学科的方法把这些文学现象提升到本质的高度,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各种概念、理论和方法。目的是让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对文学的本质有所思考,理解文学在社会生活中的意义,能够运用各种方法对过去和现在的文学作品和文学现象进行专业的批评。文学概论的主要内容包括:文学观念和文学本体论、文学现象的构成、文学的形态类型、文学文本与文体种类、文学创作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文学接受的基本规律、文学批评的各种流派和方法。

参考书目:

1.[美]艾布拉姆斯,《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郦稚牛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

2.[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诗学》,陈中梅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

3.曹丕著:《典论论文》,郭绍虞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第1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4.[美]卡勒著,《结构主义诗学》,盛宁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

5.袁行霈,《中国古代诗歌的意境》,《中国诗歌艺术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

6.袁可嘉,《欧美现代派文学概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7.王先霈,《国学举要文卷》,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

8.韦勒克、沃伦著:《文学理论》,浙江人民出版社,2017年。

 

课程编号:1188005    课程名称:外国文学    课时:68

先行课程:文学概论

教学内容:外国文学是中国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教学的一门主干必修课程,其内容涵盖从古代至 20 世纪的外国文学,教学上以文学发展史为脉络,梳理、评析源远流长的外国文学史和丰富复杂的精神现象,包括代表性的文艺思潮、作家作品、文学流派、文学现象等等,旨在培养中文专业本科学生较为系统、坚实的外国文学史基础知识,明显提高其文学鉴赏能力和理论分析能力。本课程重在廓清外国文学的历史和概貌,对外国文学史上的重大事件进行描述和解析,指导学生深入阅读外国经典作家作品,理解其思想艺术特色。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能系统地掌握外国文学发展史,并能结合所学哲学、文学理论等知识对外国文学史上的各类文学现象进行理论联系实际的、实事求是的分析,特别要掌握外国文学的发展规律,文学作品的基本内容与艺术特点,文学人物的性格特征等,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审美能力。

参考书目:

1.《外国文学史》编写组,“马工程重点教材”《外国文学史》(上下册),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年。

2.陶德臻、马家骏,《世界文学名著选读》,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年。

3.李赋宁,《欧洲文学史》(三卷四册),商务印书馆,2001年。

4.曾艳兵,《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

5.亢西民 李家宝,《20世纪西方文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

6.哈罗德·布鲁姆,《西方正典:伟大作家和不朽作品》,译林出版社,2015年。

 

课程编号:1101009    课程名称:中国古代文学史    课时:119

先行课程: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

教学内容:本课程的历史跨度为从先秦至近代,共分为三期七段:上古期,包括先秦文学与秦汉文学两段。中古期:包括魏晋南北朝文学、隋唐文学、宋元文学三段。近古期:包括明代文学、清及近代文学三段。具体教学内容包括:一、先秦文学,包括上古神话、《诗经》、《左传》等先秦叙事散文、《孟子》《庄子》等先秦说理散文、屈原与楚辞等内容;二、秦汉文学,包括秦和西汉散文、司马相如与西汉辞赋、司马迁与《史记》、两汉乐府诗、东汉辞赋、《汉书》及东汉散文等内容;三、魏晋南北朝文学,包括从建安风骨、两晋诗坛、陶渊明、南北朝民歌、辞赋、骈文与散文、小说等内容;四、隋唐五代文学,包括初唐诗坛、盛唐的诗人群体、李白、杜甫、韩孟诗派、白居易与元白诗派、唐传奇等内容;五、宋代文学,包括宋初文学、柳永与北宋前期词风的演变、欧阳修及影响下的诗文创作、苏轼、江西诗派与两宋之际的诗歌等;六、元代文学,元代的杂剧、南戏及散曲;七、明代文学,明代小说、诗歌流派及传奇等;八、清代文学,清代小说、诗歌与词等。九、近代文学,指龚自珍、黄遵宪、梁启超这批新人代表等。

参考书目:

1.[汉]杨雄著,丁福保辑,《杨子云集》,清宣传三年(1911)无锡丁氏排印《汉魏六朝名家集初刻》本。

2.[汉]班固著,[唐]颜师古注,《汉书》,中华书局,2016年。

3.[魏]曹操、曹丕著,黄节注,《魏武帝魏文帝诗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

4.[南朝梁]刘勰著,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

5.[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中华书局,2015年。

6.[元]王实甫著,王季思校注,张人和集评,《集评校注西厢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7.中国近代小说大系编委会编,《中国近代小说大系》,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88年。

8.《中国古代文学史》编写组,《中国古代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年。

 

课程编号:1101010    课程名称:中国现当代文学史    课时:68

先行课程: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

教学内容:“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讲授1917年以来中国文学发展过程与特点,具体还原文学思潮、文学运动的历史生成的内蕴,详细描述各种文体演变轨迹,深入分析文学大家的创作风格及其创作历程,及其经典性文本极具创造力的话语想象经验。

参考书目:

1.温儒敏,《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概要》,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2.洪子诚,《问题与方法》,三联书店,2017年。

3.钱理群、吴福辉、温儒敏,《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年。

4.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5.贺桂梅,《“新启蒙”知识档案》,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

6.朱栋霖,《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2013》(上、下),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

 

课程编号:1188006    课程名称:语言学概论    课时:34

先行课程古代汉语、现代汉语

教学内容:语言学概论主要是系统地讲授普通语言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及学科方法论,传授人类语言的共性理论及个性差异理论,使学生了解语言现象,掌握语言规律,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具体包括语言与语言学、语言的构造与机制、语音、语法、语义、语言的变异、语言的使用和语言的演变等。

参考书目:

1.徐通锵、叶蜚声,《普通语言学纲要》,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

2.高名凯、石安石,《语言学概论》,中华书局,2003年。

3.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商务印书馆,1980年。

4.胡壮麟等,《语言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

5.[美]布龙菲尔德,《语言论》,商务印书馆,2014年。

 

课程编号:1101012    课程名称:美学    课时:34课时

先行课程:文学概论、外国文学

课程内容:美学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其研究对象是人类生活中各种审美现象以及各类艺术活动;由于它属于哲学的一个分支,主要产生于18世纪以来的西方哲学,一般总是以某种哲学观念作为支撑,因而在具有较强的理论和思辨性质。美学试图解释审美现象和艺术活动的本质,阐明它们在人类生活中的表现和意义,总结一般的审美规律和艺术创作的基本原则,并以此作为欣赏和阐释审美现象和艺术作品的根据。美学这门课程的目的是让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了解各种美学流派的理论,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念,提高鉴赏水平。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美学学科的形成、美学学科的基本性质、中国古代和西方各种美学思想、审美活动的性质和构成、审美经验论、艺术的本质和构成、艺术创作的一般规律、审美与生活。

参考书目:

1.朱光潜,《西方美学史》,江苏人民出版社,2015年。

2.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

3.黑格尔,《美学》,朱光潜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年。

4.康德,《判断力批判》,邓晓芒译,人民出版社,2017年。

5.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商务印书馆,2010年。

6.于民、孙通海,《中国古典美学举要》,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年。

7.胡经之,《文艺美学》,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

 

下一篇: 没有了!

关闭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小店区太榆路339号   邮编:030031

Copyright©2015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山西师范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