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
专业课程方向简介

中国现当代文学

山西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共有教师8人,其中高级职称占88%,博士占88%。该专业下设三个方向:文学大家暨文体演变研究,文化和文学思潮研究,文学和教育“生成”及“传播”之关系研究。主持、参与国家级、省部级项目10余项,在《文学评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文艺理论研究》、《当代文坛》、《小说评论》、《武汉大学学报》、《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等刊物发表论文40余篇。在该专业研究的过程中,已经形成了理论意识究分、文学审美性感知突出、为“史料”是尚的研究风格和研究特色,主要侧重于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脉络、思朝流变、作家作品等进行系统的考察和理解。

一、在现当代文学发展的各个阶段,文学多种文体的兴衰演递,自然与文学大家的成就联系在一起,有鉴于诸文学大家的文学创作经历众体兼顾,所以考核诸文文学大家的文学成绩与贡献,就不能画地为牢,而要多元参照,具体观照,以文本细读为基本手段,还原其文学经验构成的“原生态”。相形之下,文体研究,既重视名家,更关注接受领域汲黯无名之辈,以期发现诸文体在“长时段”历史视野内其话语建制形成的规训形成及表征策略。

二、从文化视野观照文学,力求从“观念”和“实践”的两个层面寻绎“文化”和“文学”社会互动的深层联系,“观念”层面的变革和“实践”领域的审美响应的文学“思湖”的不同走向,涉及文学“生产”和“传播”的多重环节,因而该方向的研究拓展,不拘常形,取积极响应态度,将“文化研究”的理论尺度落实到实处,小至性别,种族之“身份”政治,大至身体、视觉之经验显示,更不排除传播媒介的强势作用,都不足以拿来,以期在摒除“本质主义”前提下,确认文学对文化表征多重方式之“差异”属性。

三、“教育”作为一种制度化的维度,既关系到作家文学、审美意识的形成,又决定着文学个体性成就的社会化接受的普遍状況,文学与教育的联系直接反映了中国社会现代性的发展方式与性质。因而,文学与教育研究主要是透过1905年之后兴起的新式教育在现当代文学的社会接受与传播过程中所发挥的具体作用探讨二者之间相互关系、相互影响。

上一篇: 古典文献学

关闭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小店区太榆路339号   邮编:030031

Copyright©2015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山西师范大学文学院